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5年将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这也是《政府工作报告》连续第二年提及“人工智能+”行动。面对人工智能的变革浪潮,多款AI应用正在被全球用户追捧,给产业投资和创业带来新机会,未来AI产业将如何搭乘科技东风实现新突破?如何引领人工智能技术向好向善发展?
第一财经《投资人说》节目推出系列专访,聚焦新一轮创业创新投资的趋势。本期邀请到的嘉宾是联想之星合伙人高天垚。
高天垚:联想之星合伙人,负责联想之星前沿科技方向的投资和投管工作。投资项目包括:小马智行(Nasdaq:PONY)、海柔创新、希迪智驾、灵明光子、驭光科技(歌尔声学收购)、清智科技(潍柴动力收购)等30多个。本科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ColumbiaUniversity运筹学专业。2021-2024连续四年获清科投资界评选“F40中国青年投资人榜单”;获母基金周刊评选“2023先进制造行业青年领袖Top10”。
以下为高天垚访谈:
1
AI赛道持续火爆,十年来变与不变的逻辑是什么?
Q:感谢您接受第一财经专访,联想之星在10年前就已经开始AI领域的投资了,经历了AI1.0到AI2.0的全部过程,当下AI赛道是一个混战的状态,你们怎么界定当下AI领域的投资机会?
高天垚:从我们整个投资方向来看,除了医疗,在科技领域里,我们AI投资的数量和金额都非常大,我们过往十几年累计投了超过350家早期项目,接近400家,其中超过100家都在AI领域。
从AI行业起步之时,我们就开始投资。从当年我们天使投资的旷视科技,也就是所谓AI四小龙到今天的AI六小虎(我们也投资了百川智能)。从2011年开始的AI1.0,到今天以大模型或者说生成式AI为代表的AI2.0,我们自己总结有三个变化和三个不变。
首先我们说变化。第一点,AI作为一种技术品类,迭代的速度非常快,相比其他技术品类而言,过去十年进展很快。第二个变化是软硬结合走到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硬件作为智能化载体的重要性在今天变得更加突出。新能源汽车就是很好的例子,始于电动繁于智能。第三个变化,所谓头部效应的形成更快更突出,对投资人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再说三个不变,第一个不变:创业者或者投资人的热情还是没有变,甚至比AI1.0时代更加疯狂。第二个不变:商业落地到目前看还是没有变,原来AI1.0是以To B为主,今天还是以ToB为主。当然也希望能够看到一些To C的应用和服务,这还在发展过程之中。第三个不变,更多是站在投资人角度看,AI领域的资本价值还是非常高的。
2
技术路线和多市场服务能力,哪个更重要?
Q:你们2017年就投资了小马智行,到他们2024年在美国上市,陪跑了这家公司7年,当时他们自动驾驶服务是在美国和中国市场同时推出,是否由于这个原因你们选择了这一标的?
高天垚:这肯定是原因之一。但回到我们当初投资小马智行的大的逻辑上,我们认为自动驾驶是一个比较终极的行业,当时也有这样一个观点,认为自动驾驶是人工智能的一个终极场景,或者说至少是终极场景之一。因为它足够大,也足够难,代价特别高。你用AI解决一个小问题,如果错了也没关系,但自动驾驶不一样,如果出了错问题会很大。正是因为这个门槛高,技术价值高,我们就要去投资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
今天看这一赛道的技术路径还是多元融合的,小马智行也是一方面在坚持做Robotaxi,一方面在和车厂做商业落地。总之,之前谁也没有想象到,汽车的电动化智能化整个体量冲得这么快,让大家抓住了这一波商业化的机会。
3
智能驾驶大并购时点已来?
Q:目前自动驾驶领域的创业公司特别多,做得好的也不少,未来这个行业走向并购整合的几率有多大?它难度是什么?
高天垚:对,我觉得现在从创业公司的角度,自动驾驶基本上迎来了一波收获期。如果上市顺畅,并购就很难发生。为什么?核心还是AI赛道的资本价值太高了,资本价值高不利于产业并购,产业公司怎么做并购?实际上我们投资的清智科技当时被潍柴并购这个案例,在今天也是非常有代表性的。
它作为一个AI自动驾驶的科技公司,2020年在B轮被并购,虽然和今天的自动驾驶公司比估值没那么夸张,但在当时而言估值也是很高了。但当时公司业务肯定没有到一个体量很大的程度。因此,简单来讲,一般初创公司到C或D轮时业务才成熟。大产业公司愿意并购,实际还是并购技术,并购价值。
清智被并购的这块业务现在也转化为产业公司内部一个比较大的业务板块。所以我觉得对产业公司而言选择好并购时点很重要,当然也不排除在一些领域横向的产业整合。
4
从IPO高回报到接受并购,行业正在放平心态
Q:2020年清智科技被潍柴动力所并购,这与当时的资本市场环境有关。当然并购也并不是很容易的事情,很多投资机构和创业团队终极目标还是希望能够通过IPO来变现或退出,怎么说服各方让大家最终能够走到一起?
高天垚:现在资本市场还是非常支持并购行为的发生。并购是双方的一买一卖,我们做早期投资,有大量的退出是通过并购转让实现的,这里边有很多环节,更重要的是改变预期。
原来大家只冲着IPO去,预期还是太高了,一般来说IPO可能实现几十倍的投资回报,但并购的回报达不到那么高。有的机构或创始团队可能接受不了这个情况。但在当前的资本市场来看,项目能够带来退出回报其实是很不容易的,所以说现在卖方的预期也在改变。
我觉得面向未来去看,科技并购并不只在自动驾驶领域,科技赛道还是会不断有并购发生,我们基本上每年都有一两个项目被产业公司并购。
5
新兴领域并购事件或将大概率发生
Q:目前你们如果要找大的并购机会,主要集中在哪些方向?还是AI吗?
高天垚:对,包括我们也有些芯片公司被并购,还有一些AI应用公司被云厂商并购。还是看产业方的需要,另外就是跟团队的化学反应,就是认可这个团队。
现在传统产业公司布局新兴行业,不论是大上市公司还是国央企,确实都在积极运作并购。我们最近还有些项目也在向并购的方向推动。特别是在新兴技术领域,大家还是愿意来并购技术,并购技术维度上的价值。
6
从仓储机器人到割草机,人工智能批量出海
Q:过去我们看到,中国主要是一些商品出海,后来有一些劳务性的出海,现在机器人开始出海,你们也投了类似的标的。考虑更多的是对方国家的劳动力需求很大?
高天垚:其实是一个比较自然的过程。我们在机器人领域,早期也投了两个比较典型的代表,一个是海柔创新,我们2017年天使轮投资的,还有一个是松灵机器人,也是2017年天使轮投资的。
海柔是做仓储自动化的,它的产品现在广泛应用在比如京东的物流仓储场景中。电子商务快速发展,对仓内的机器人设备需求比较大。像拼多多这类中国电商也在出海,对海外赋能,他们在当地也要建很多仓储,就需要采购这类机器人。另外我们投资的松灵机器人,几年前开始做割草机器人,做海外市场。公司去年的体量已经比较大了,比如扫地机,针对的是家庭市场,慢慢变为刚需产品,市场非常大。围绕家庭的庭院,类似于扫地、割草、扫雪这类场景,都可以由机器人代替人完成。
在2015-2016年的AI1.0时代,中国这些AI行业应用公司,作为比较早的一批创业者,在不同场景中尝试和探索。中国其实非常包容新的应用,比如国家政策对于产业的包容度很高,为今天这些公司的出海能力打下了基础。而当这个能力到了可以服务于全球的阶段,自然而然他们都在海外发展得不错。
7
中国制造性价比仍是优势
Q:和国内相比,机器人出海在To B和To C市场有什么不同?
高天垚:国外的人力成本比国内要高,我们看到日本也好,欧洲、北美也好,他们To B市场对于中国这类公司产品的需求很大。
但To C的逻辑不一样,To C逻辑更适合参考大疆,它是产品和功能驱动的。为什么大疆做得好,它产品好、有渠道,这是很重要的。像我们投的松灵机器人在割草这个领域,原来的市场上不是完全没有相似产品,但是没有做得那么好的。没有产品能够被打磨得像中国公司产品这么好,还有性价比,当然长期来看也会伴随行业竞争,这个行业也不只是一家在做。
8
自变量机器人一年能完成多次融资的原因是什么?
Q:你们投的自变量机器人,一年能融四次资的原因是什么?
高天垚:自变量是我们2024年年初投资的,实际上是一年融资了4次,原因主要是具身智能行业发展的大背景下,公司的模型能力突出。当然,对人工智能而言,最终还是得有一个落脚点,需要一个硬件载体,这是非常重要的。像我刚才提到的海柔、松灵,他们抓住了上一波机器人1.0创业时代,产品不论是面向To B还是To C市场,都偏功能性,坦率说相对今天的AI能力而言,没有那么智能。今天的大模型等AI技术的快速迭代,行业往通用智能方向上前进了一大步,大家都能体验到,包括对话能力的提升,生成式能力的提升,所以我们认为,未来在硬件上还有很大的投资机会。